找到相关内容812篇,用时1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世潘唐瓦·德唐夏茸上师传(2)

    。  二月初十,上师的管家久美圆寂了,由于他在世的时候,总是依教奉行,一心为上师着想。他的圆寂令上师惋惜不已,悲伤之余耗资六万多亲自加持,为他圆满做了往生佛事。  之后,上师应请前往汉地‘五台山’、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0256560.html
  • 净土思想对世界和谐的作用

    地方;二、遇事多替别人着想,不要光想着自己;三、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;钱财是身外之物,生不能带来,死不能带走,不要把它看得太重;五、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,做坏事也有人知道,最终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...

    嘉木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0757040.html
  • 中华道学与佛学之经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

    发展变化的过程。所以增长财富也自在其中。  2、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,顺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,就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形势,顺应了“道”。一心为国家和为人民的利益着想,以发展经济建设为己任,即视之为“...

    冯智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4559184.html
  • 无我观与自我意识的建立

    众生着想而不计自身的利益,用现代语言讲,即全身心地奉献众生、服务众生,在这种奉献服务中,自然会树立崇高的、受众生尊敬爱戴的自我形象。  第三,在社会活动和与他人的交往中,应善于自我展示,既能向他人宣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5359439.html
  • 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

    之一笑。大肚能容,容天容地,与己何所不容。”   由此可见,古龙的生活也是富有佛禅味道的,另外他也有佛陀要求的大慈悲心,多次为孤儿院大量捐款。善于为别人着想,布施助人。  有了佛教文化浸润的古龙,才有...

    郭汉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3159613.html
  •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

    着想。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?曾子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 “忠”就是尽己之心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“恕”就是推己及人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4259625.html
  •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

    社会主义,他驱逐僧伽中的外道人士,并严格要求所有阶层百姓的行为都要端正,他是一位为全体福利着想的君主。[46] 虽然佛使比丘对社会主义的定义特殊,把它当作相对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而言,或有自圆其说的可能,但...

    陈仪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5959700.html
  • 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(2)

    。   《涅槃经·梵行品》   助成他务,无所希望。有所作为,而不中舍。   《大宝积经·郁伽长者会》   平日不为别人着想,他的行为跟畜牲一样;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,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?!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4259909.html
  •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

    在关怀的气氛里,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。    4。以同事代替隔阂:同事,就是设身处地,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,不端架子,不闹意气,视之如兄弟姊妹。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,因为是个聋人,脾气很坏,后来遇见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1660168.html
  • 缘起法泛谈(2)

    洞达五阴皆空,则证法身。何以故?因为五阴皆空,即法身也。若知五阴皆空,自然便不会生爱着欲贪了。  愚痴凡夫,不明五阴皆空的道理,竟对五阴起爱着想,起常想,起安隐想,起我我所想。加以保护爱惜,是以临命终时...智。菩萨具如是智能,便于一切法不生执着。因为如实知一切法悉毕竟空不可得故。若于法生有所得想者,即为着想。若着想者,则于佛法以外,起有为想。于有为法外,复起无为想。于是于佛法便生解执,如是便不能向无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1660410.html